08/11/2015

Вторая родина | 第二故鄉


突然在進行中的系列裡殺出一篇文章,
是因為這個周末參加了一個燃盡腦力的活動 :P
說到底第二外語真的不是認真學就可以快快學會的東西,
一天半學術俄文的轟炸讓我筋疲力竭,
不過這其實不是今天要說的重點,
所以就簡單帶過,
來講講這次活動題外帶給我的深深感觸。



這首歌的歌詞給我一種很強烈的共鳴感,或許是因為Howie Day提到北方的天空,無論他原先指的北方是哪裡,但這個北方之於我個人有完全不同的意義。大家很愛說,一個地方最美的風景是人,但是那些偶遇、巧遇、或必然遇見的人們,絕對不是離開後的人唯一思念的對象,更不容忽視的還有那片土地本身,以及那個"當初"的自己。

在彼得堡時,我的文學老師給了我非常重要的啟發,她為我開啟了一條通往文學世界的全新道路。事實上,這條可愛的小徑一直都在,過去的我只是在入口盲目的逡巡著,始終沒有往正確的方向走出第一步,跨出第一步之後,整個世界像卷軸上的地圖一樣往四面八方攤開,於是我就這麼心甘情願的,從現實世界中竊取自己更多的靈魂,送進這個精緻的平面世界裡。

將近十年沒有來臺灣的她,對臺灣有著比我對俄羅斯更深的想念,而我也像深愛神祕的北國那般,深愛她那既熱情又冷淡的脫俗優雅氣質。當我們坐在車上,看著臺北的夜景像快速翻動的幻燈片飛過眼前,她捏了捏手臂確定這不是一場夢(她真的這麼做了,或許她大部分的靈魂也被她自己偷走了),然後流下了喜悅的眼淚。

或許,將來的某一天,我也會這麼做。無論是在我的第一故鄉,還是令我深深著迷的第二故鄉,那雙發紅的雙眼如此貼近我自己那尚未認識的靈魂,讓我產生了一種全然愉快的毛骨悚然之感。

想起了俄國人說,未來是遺忘的過去,這種全然宿命論的說法,有時候令悲觀的我認同到過於激進的地步:"現在"的概念從未真實存在,我在這裡,同時站在過去與未來的洪流中,因為這兩者全然相同。

近來,吸引我的文學主題也讓我深思著異鄉的議題。似乎只有移民、移民後代與那些擁有數個故鄉的人們,可以理解用整個身體去深深的、深深的、深深的思念遙不可及的另一個地方,是什麼感覺。

或許擁有兩個故鄉終究是痛苦的,但我想,遭受這種折磨的每一個人,都不願意用世界上任何其他美好的事物,來代換掉這個不斷微微刺痛著我們的經歷,因為這一切都是必然,因為不是現在這個"自己"的自己,令人無比恐懼。

4 則留言:

  1. 我回到半個故鄉時感覺不是「我又來了」而是「我回來了」
    但倒是不用捏自己手臂啦,反正兩三年三五年總會回去一次XD

    by 有1.5個故鄉的人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其實葉爾庫次克(就是有貝加爾湖的那個地方)的時區跟臺灣一樣欸!
      但我仍然慘敗嗚嗚嗚嗚嗚 QQ

      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