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/03/2013

The Other Way Around


這個周末,
看了一部很有意思的電影,
叫作"Struck by Lightning",
讓我開始思考了很多關於寫作的事情。
不過因為這篇文章的重點不在這部電影,
我不想花太多篇幅討論它的劇情又不想完全不提,
所以我就在這裡簡單的附上它的預告片,
以及我會爆雷的警告 XD



我承認,一開始我會想要看這部電影完全是因為男主角演過Glee的關係,但是看完之後,我發現這部電影比我想像中的還好看,再加上男主角是個作家,而且我在看這部電影之前,剛好很沒來由的突然複習起了我國中寫的小說,所以看了它之後就更有感覺。

算一算,我的筆齡正式邁入第十一年,雖然前面幾年實在沒有寫出什麼能看的東西(事實上,是前面很多年 XD),不過這整個過程真的讓我學到很多東西,讓我認識了自己,發現我真正需要和想要卻不敢承認的是什麼,發現有時候承認自己最真實的慾望也沒有什麼好難為情的。

小時候,總是會竭盡所能的在每一篇故事裡面塞很多東西,有時候想要寫的內容實在是太多了,多到整篇小說的架構因為中間太重而整個垮掉,最後無法收尾而被攔腰截斷,於是它的殘肢被我重新收集起來,拿來試圖拼湊另一個故事,常常失敗,但有時候會成功。

隨著筆齡的增長,回顧自己過去寫的每一篇故事,就可以從它們類似的模式裡,搞清楚自己究竟為什麼會寫出這些如此相像的東西,還能在寫的時候覺得它們完全不一樣。

其實,到頭來,它們全部都是一樣的,這十一年來,從文筆極爛到還過得去的現在,我用各式各樣的明喻和暗喻來包裝我各式各樣的幻想、我想得到但從未擁有的感受、我喜歡和我討厭的人事物。因為它們都是我寫的,所以實在很難說它們的核心概念有多大的差異,或許是因為我自己也還在成長,而在我的文章完全定型之前,它們都會持續被我過於膨脹的自我影響著,我的陰影佔據了大部分的篇幅,它們只是我對自己的記錄,包在連我自己都很難看得出來的隱喻裡面。

無論如何,我認為這種形式的補償作用並沒有什麼害處,畢竟,應該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經思考過,如果所有事情完全相反,會是什麼樣的情形?和父親有複雜心結的人,喜歡描述爸爸很棒的家庭;身體狀況一團糟的人,無法自拔的編造不管受什麼傷都可以馬上癒合的吸血鬼故事。但這好像只是最初階段,也是維持最久的階段,可以創造相反人生的能力讓我迷戀不已。

很快的,我發現自己每一篇文章的pattern,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,在每一篇文章裡埋入某些特定元素,其實這才是我真正想要的東西。最初階段,當我在寫作的時候,我對這些最真實的渴望渾然不覺,但它們一直都在。事實是,我一直以來都非常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,只是還沒發現自己知道,如此而已。

所有的細節,都藏在一頁頁的紙頁間、一行行的橫紋線裡、一個個扭曲的字跡中。

就像故事裡的男主角Carson,最後終於在第一篇故事裡面發現了對自己來說最有意義的象徵,透過幾次修改,故事從單純敘述的:"Once upon a time, there was a boy." 到有了夢想的:"Once upon a time, there was a boy who wanted to fly." 到夢想實現了的:"Once upon a time, there was a boy who flew." 真正的最後結局(或是開始)好像顯得不再那麼重要了。

或許,我們偶爾都該讓自己回去看看第一個故事,看看在那個相反的世界裡,自己用了什麼高明到要在十一年後才看得出來的隱喻,把渴望到極點的東西呈現出來。最近,我好像在某種程度上,正在帶領另一個人走進寫作的世界裡,這讓我有點好奇,十一年後,她會在第一個故事裡看到什麼?

Sometimes, we have to turn things the other side around, in order to take a clearer view.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