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覺事後不寫一篇文章對不起自己 XD
不過我畢竟不是研究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專家,
只是在這裡稍微描述一下我的感覺,
發表自己的拙見而已。
這首歌也是用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故事改編的,相信大家都知道這首歌的結局和原本的故事不一樣,雖然聽的時候會覺得很開心,但我不禁思考,如果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故事真的是這樣結束,那原本喜歡它的人還會喜歡它嗎?原本討厭它的人還會討厭它嗎?
我一直都很喜歡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故事,記得第一次看到它是小學中年級,那時候根本還懵懵懂懂的,什麼都不知道,根本無法理解這個故事。但儘管我無法理解為何事情必須這樣發展,我卻記下了悲劇那種柔軟的力量,隱隱約約的知道我喜歡這個故事,但卻說不出為什麼喜歡。
多年後的今天,我也不太記得我當初看完羅密歐與茱麗葉究竟是什麼感覺,只記得這個故事讓我發現了悲劇的力量,也讓我愛上了悲劇,無論是別人寫還是自己寫都一樣。於是這部作品在某種程度上也成為了我的啟蒙作品,讓我在位悲劇性的結尾流淚的時候,一直能感受到那種美麗的力量。
而芭蕾也是另一個很吸引我的東西,我記得Glee的第四季裡,提到了每個小女孩都曾經想要成為芭蕾舞伶,因此它會那麼吸引我或許沒有那麼令人意外。但除了它是每個小女孩的共同夢想之外,我一直覺得芭蕾舞所展現出來的,是靈魂深處的故事。畢竟舞蹈表演沒有語言和文字,或是語言和文字並不重要,需要透過動作和表情中最細微的表現,來看懂整個故事。
在我看來,芭蕾其實是一種很有力量的舞蹈,不管是古典還是現代,芭蕾的舞步裡面有種濃郁流暢滑順又溫柔的感覺,而且女主角總是穿白洋裝,總而言之,也是一種柔軟的力量(我真的覺得這是我最愛的形容詞,有人發現了嗎?XD)。所以這個結合了我人生的兩個摯愛的表演,我當然沒有不去看的道理。
這一次由於機運不錯,我坐在二樓幾乎是最靠近舞台的坐位,一開始擔心有可能會太斜,但是後來發現就是要坐在那種地方才離舞台夠近啊!近到我甚至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舞者的神情,甚至可以聽到他們的呼吸和喘息聲!是非常棒的座位。
表演的是瑞士的日內瓦芭蕾,手法是抽象的現代芭蕾,之所以會有時代背景的抽離,是因為這個故事不一定只會發生在莎士比亞的年代,而是到現在還有可能持續發生、或甚至還沒發生的悲劇。因此,跳脫了時代背景的限制,現代芭蕾讓我們看到了羅密歐與茱麗葉靈魂最深處的故事。
因為是靈魂的故事,我當然不能用世俗的文字去描述它,但我想要跟大家分享我最愛的一個part。故事的一開始,兩家人把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屍體抬出來,擺弄他們的手腳和頭,好像他們還有生命,能自己行走一樣,操縱傀儡般的操控著他們,但卻在每一次他們即將要相擁或接觸到彼此的時候,衝上前去猛力的把他們兩人抱開,他們奮力想要留在對方身邊而狂亂伸出的四肢讓我感到非常震撼,更讓我馬上就愛上了它。然後我超愛他們的眼神和那種既隱晦又顯眼的肢體語言,徹底的難以抗拒。
所有我最愛的芭蕾元素,這齣芭蕾劇一個都沒有少。或許是因為storyline的關係,這本來就是一個激烈的、愛恨交錯的故事,如果說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愛是轟轟烈烈的史詩愛情,那兩個家族的仇恨一定也是驚天動地的史詩悲劇。也許是因為這個緣故,他們幾乎所有的動作都非常激情,無論是舞會、跳舞、爭風吃醋、幽會、決鬥、復仇、痛苦還是死亡,都可以輕易的從他們的每個動作轉折中看出他們情緒的重量。有在follow我的人應該都知道,我有多愛在芭蕾舞中,男舞者把女舞者抱/拉起來轉圈的畫面,而這一次的芭蕾舞劇裡面,轉了非常多次,讓我非常滿意 XD
我想,所有的悲劇之所以會成為悲劇,都是有太多不幸的巧合,非常碰巧的全部都交擊在一起,才會有這樣的結果,巧合越多,最後的結果也就越痛苦。而在一旁眼睜睜的看著這些巧合發生的我們,也自然而然的比被蒙在鼓裡的角色更感覺到痛苦,這樣的痛苦就像某種形式的毒品,讓吃過它苦頭的觀眾們,一次又一次的陷入這種悲愴的輪迴,對悲劇故事上癮。這樣的毒品,我可以接受。
之前電影出來的時候我聽到這首歌就好喜歡!(重點錯誤XD
回覆刪除